体育惠民 春节期间天津冰雪场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中新网天津1月18日电 (张少宣)18日,记者从天津市体育局获悉,为保持群众冰雪运动热情,激发冰雪运动普及发展新动力,天津市青少年轮转冰训练基地、天津市海河水上运动中心、天津市冰壶馆将在兔年春节期间免费向公众开放。
其中,1月21至1月27日,天津市青少年轮转冰训练基地每天9:30-16:30连续免费对群众开放。第一场9:30-11:00;第二场13:30—15:00,每场限20人,需提前3天预约确认。活动现场,将有专业教练团队传授滑冰运动相关常识,辅导热身活动及30分钟游戏体验。
1月21至1月27日,天津冰雪嘉年华将在天津市海河水上运动中心举办,每日10:30-16:30、17:30-21:30场馆连续免费对群众开放,需提前3天预约领票。22日大年初一夜场将举办冰雪大拜年活动,届时,“青少年滑冰列队表演”“冰上空竹舞蹈龙”“双人花样滑冰表演”“短道速滑表演”“‘我爱你中国’冰上集体舞”以及“DJ打碟歌舞灯光秀”等活动将陆续上演。
1月21至23日9:30-16:30天津冰壶馆将连续三天免费对群众开放,每隔一小时一场,每天四场,每场人数不超过30人,需提前预约。届时,将有专业教练团队讲解冰壶运动,百姓可享受10分钟热身游戏及50分钟上冰体验。(完)
扎根新疆大地做好非遗传承文章******
讲述人: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学艺术学院教授 吴新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者,我更加坚定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更多优秀传承人、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信心。
2009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回到石河子大学工作时,我便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开展新疆非遗保护和研究。当时,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并不多,这为我们的研究增加了不少困难。但困难的事情总要有人去做,这是新疆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十余年来,我们扎根新疆大地做研究,从零开始探索和积累,逐渐影响和聚集起一批优秀人才,极大地推动了新疆非遗研究工作的开展。2011年,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这是新疆高校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机构,是集非遗教学、科研、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重要平台。中心坚持“求真”原则,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开展非遗科学研究和资政服务,承担了三十余项国家、省部级课题,产出了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出版了新疆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2016年开始,中心聚焦非遗人才培养,将其与手工艺行业发展、乡村振兴及非遗文旅融合升级等工作结合起来,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新疆、兵团现实需要开展工作。这一转变意味着我们对新疆非遗领域的研究由“求真”转为“致用”。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疆非遗传承人培养工作成果丰硕。家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红旗农场的绣娘左拉汗,是我们承担的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遗研培项目哈萨克族毡绣布绣研培班第一期的学员,参加培训时她已经70岁了,是年龄最大的一位学员,却也是最努力、接受新理念最快的学员。参加培训后,左拉汗成立了哈萨克族刺绣合作社,不仅自己年收入突破五万元,还带领连队妇女职工一起创业致富,成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再一次让我们提振了信心。今后,我们将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方面的独特作用,继续在“求真”和“致用”上下功夫,力争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升级、服务社会发展和更加系统性的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光明日报记者赵明昊、光明日报通讯员甘秀叶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9日 05版)